首页
师资培训
儿童中心
工作坊
证书查询
关于我们

蒙特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的重要性

主讲:ElizabethN.Thurairatnam 
AMS 3-6岁师资培育讲师

AMI 3-6岁师资培育讲师

AMS蒙特梭利师资训练中心顾问


 

 

    我经常思考,在我的教室里,我必须为孩子设计怎样的工作?预备怎样的环境?在经历蒙特梭利教育的学习过程中,我从助教、主教、主任到现在经营自己的园所,我非常坚持的一个原则是:我必须待在教室里。因为这样,我才能真正分享我的教学经验,我才能真正培育我的老师。

 

    现在,我就和各位分享蒙特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透过日常生活教育的练习,带领孩子进入其他各领域的学习?

 

儿童的特别需求---爱与安全感

 

    孩子有特别的需求,尤其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,这些需求唯有仰赖成人的给予,如果孩子在学校缺乏爱和安全感,就不会喜欢上学。因此,孩子来到学校,老师必须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。如果一个孩子来到学校时,不停的哭泣,甚至不愿意进教室,身为老师就必须思考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进学校?是否因为缺乏爱和安全感?

 

    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,至少必须经过六个星期的适应期,六个星期后,如果孩子依然哭闹不愿意上学,老师就必须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找出原因,甚至约家长商讨,以便了解家里的问题,还是学校的问题。

 

    孩子适应新环境,如同我们成人穿新鞋子一样,怎样才能穿合脚、舒适是很重要的。就像我初次来到台湾,受到热情的款待,有被关爱、被重视的感觉,因此,今天我才会再次来到台湾。我在学校看到孩子哭闹不肯进教室时,我就会感同身受,就好象我初次来到台湾,身处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,我什么都不知道,甚至想喝一口水,都不知道如何表达,因此,我以同理心了解孩子可能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心生恐惧。

 

    当孩子进入学校时,我们一定要热情的招呼,如此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。例如,莎拉小朋友不愿意进入教室,紧抓着妈妈不肯放手,这时,老师可以面露微笑的注视着莎拉说:“早安,我可以和你握握手吗?”试着和孩子做身体的接触,并以眼神传达你的欢迎。当我们和孩子握手时,让孩子感受到爱的触动,如果孩子不肯伸手也没有关系,因为我们的热情招呼,一定能让孩子对我们产生信赖。所以,当孩子第一次来到学校,我们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招呼,透过眼神传达我们的欢迎。

 

    每天持续如此热情的招呼,让孩子一天天的感受到他是受欢迎的、被爱的,那么,终有一天,孩子一定会愿意踏入学校。也许,他还是会哭,不过时间会缩短许多,他会慢慢的对学校产生安全感,对老师产生信任。这时,不仅在早上入园时热情的招呼孩子,入园后也要持续关心,回家时,也不要忘记和孩子说再见。当我们和孩子热情的说再见,孩子就能带着这份热情回家。

 

    当我们握着孩子的手,引导孩子入园时,就等于开启了一扇门,让孩子亲近我们。透过和孩子的互动,我们传达了爱与关怀,让孩子产生安全感,孩子接收了这样的感受后,他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。对老师来说,你只是用这样的方式接触孩子,但这些孩子将来会以同样的方式接触世界。那么,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也就能透过这样的方式,经由孩子散播到世界各地。

 

语言的接收

 

    如果你用不悦的语气对孩子说早安,试想,孩子接收到的语言讯息是什么?因此,我们用什么样的声调、语气和孩子说话是很重要的。

 

在教室里,不论是示范工作,或是邀请孩子工作,都必须以婉转的语气、温柔的眼神和适当的手势和孩子交谈。例如,我要示范五指抓的工作时,我会把教具放到桌面,然后一边拉开椅子,一边对孩子说:“请把椅子拉开。”结束工作,一边把椅子推进去,一边对孩子说:“请把椅子推进去。”当孩子弄翻了工作,也要和颜悦色表示没关系,邀请孩子一起处理。当我们以愉悦的心情参与,孩子就能感受到如何从错误中学习。

 

    在日常生活里,如果我们无法用愉悦的语气和孩子交谈,孩子将无法获得正确的操作方式,同时也无法正确的进行其他区域的工作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练习里,不论是铺卷地毯、拿取工作,我们都要使用正确的语言提示,让孩子以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工作。当孩子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后,才能进入其他领域的学习。例如,孩子想做百格板的工作,但是却不会正确的拿地毯、铺地毯时,我们必须告诉孩子:“对不起,你没有正确的铺好地毯,因此不能工作。”我们要用婉转的语气,确实要求孩子做好日常生活的各种基本动作。

 

    其次,我们在教室交谈的音量,也是必须留意的,如果老师之间的交谈声音太大,孩子如何安静工作呢?在蒙特梭利教室里,孩子必须安静工作、小声说话,这样的基础来自于日常生活教育的奠基。因此,如果孩子说话很大声,老师必须轻轻走过去,在他的身旁告诉他,请他小声说话,如果孩子在数学区工作,发出很大的声响,就表示孩子的日常生活练习是不够的,我们必须引导孩子回到日常生活区。

 

    孩子如何才能具备小声说话、安静工作的特质?这是必须经过“内化”的历程,亦即在日常区,透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而产生内化。如果孩子大声说话,老师一直在旁边“嘘------”禁止孩子说话,只能收到短期的效用。唯有不断透过重复工作,才能让孩子产生内在纪律,控制自己的行动,如此,小声说话、安静工作才有可能达成。

 

    对一个三岁孩子来说,要求他们安静工作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与其在他们身边喊着安静、安静,不如提供他们有兴趣的工作。比如,水的工作是三岁孩子的最爱,但许多老师为了避免麻烦而不提供。其实,孩子透过观察水的特性、反复倒水的动作,就能产生专注力和内在纪律,籍此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音量。

 

    当孩子吸收了老师愉悦的语气,并透过重复工作产生内在的专注力和纪律时,就能带着这种自发性的纪律,进入其他领域的学习。如果孩子无法安静下来,无法专注,当然就无法进入其他更复杂的工作。所以,老师务必以愉悦的语气、优雅的动作,引导孩子进入工作,让孩子透过反复练习,发展内在的专注力和纪律。

 

    对一间教室来说,生活礼仪、老师说话的态度、交谈的音量,都是非常重要的,而且是孩子入园后,就必须建立的生活常规。

 

秩序感

 

    我们先思考一下,如果教室里的教具随意散放,没有秩序性,给孩子的影响是什么?透过预备的环境,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秩序感。有秩序的陈列教具,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,也为日后从上到下,从左到右的读、写能力做预备。在蒙特梭利教室里,我们必须有秩序的规划环境,从日常生活教具的陈列开始,依孩子的发展,有秩序的陈列抓、倒、舀、挤、剪等工作,这对3---6岁的孩子很重要,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很重要。换句话说,秩序感的建立愈早愈好。

 

动作发展

 

    两岁多的学步儿最喜欢动,他们最常出现动作是往地上丢掷物品,而且乐此不彼、一丢再丢,显现肢体的活动需求。在教室里,孩子不可能安静坐着不动,尤其是稚龄的幼儿。因此,在蒙特梭利教室里,我们提供给孩子许多活动的机会,比如,在日常生活区进行来回取水的擦桌子工作,在感官区搬运粉红立方体,由大到小排列,都能满足孩子的动作需求。

 

    我们该如何满足孩子动的需求呢?这时,音乐是不错的选择。例如,孩子一早入园,我们可以播放轻柔的音乐,让孩子走线,或者提供一个音乐的环境,让孩子随着音乐节奏做律动。有很多教室,没有提供乐器、律动等音乐相关活动,这或许是因为老师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所致。其实,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节奏感,老师只要运用对音乐的感受,营造一个有音乐、有节奏的环境,就可以满足孩子的活动需求。

 

    音乐很重要,每间教室一定要提供孩子律动的机会,不仅是上午的走线时间,而是在一天的活动中,尽可能安排有节奏的生活、有律动的环境,以满足孩子动的需求。我的学校里有很多位老师,他们每天来到学校,都带着各自的问题,也许和先生吵架,也许孩子生病了,因此,我会一大早,在教室播放音乐,邀请所有老师和孩子一起带动唱。在律动中,疲惫的表情不见了,不悦的情绪平息了。因此,活动是很重要的。

 

独立性的发展

 

    现在许多孩子在家里都被照顾得无微不至,致使孩子失去培养独立能力的机会。在蒙特梭利教室里,我们提供了许多日常生活工作,就是在帮助孩子培养自理能力,使其获得独立性的发展。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区无法发展独立性,也就无法进入数学区、语文区等其他工作领域。

 

    现代父母总是帮孩子代劳许多事情,在家帮孩子拿书包、倒水、穿衣服,到了学校又帮助孩子脱鞋子、放书包、挂外套。因此,有些孩子到了户外活动时间,不知道自己的外套是哪一件?吃中餐时,也不知道自己的便当是哪一个?因此,在我的学校里,当孩子入园后,我会要求孩子自己放书包、挂外套,如此,孩子才能辨别自己的物品。

 

    提供机会让孩子培养穿脱脱衣服、穿脱鞋子、自己用餐等生活自理能力外,最重要的是改变父母的观念,让父母了解生活教育的引导、生活处理能力的培养,对孩子的影响很大。如果基础的日常生活教育没有建立好,就无法进入其他领域的学习。因此,孩子进入蒙特梭利教室后,必须花费三或四个月的时间强化日常生活教育的能力。透过日常生活教育的引导,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性,才能让孩子带着这样的特质,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。

 

    独立性发展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。试想,一个不曾自己喂食的孩子,失去了使用汤匙、筷子的机会,也就没有机会发展三指抓能力(预备日后读、写、算能力的基础)。如果我们没有提供日常区的基本动作练习,却期待孩子能握笔写字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因到你的教室里,请你确定教具柜上是否陈列着抓、夹、剪等工作,其中使用筷子夹物品是很好的练习,对日后书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。

 

内在纪律


    我曾在教室里观察一位小女生,她拿着碎纸机专注的做着搅碎动作,一张纸接着一张纸,大约
30分钟后,她停下搅碎的动作,将碎纸片放纸袋里,再 把碎纸机拿回教具柜上。这时,她的眼神和短暂交会,我对她微笑,孩子感受到我的注目,也投以微笑。这个孩子透过自由选择工作---专心、独立完成工作---满足内在需求,最终显露满足的笑容。

 

    如何获得内在纪律?不是一味的告诉孩子:“安静!、专心!”而是让孩子透过工作的探索,由内而外逐惭发展自我控制能力。这与孩子的工作周期有关,即一份工作能让孩子持续操作多久?投入多少专注力?透过日常生活教育区的一份份工作,吸引孩子自由选择、专心操作,藉此培养孩子的内在纪律,同时要求家长当孩子回到家里,也要落实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的精神。

 

工作

 

    唯有透过日常生区的工作,才能帮助孩子获得上述的内在需求,包括爱和安全感、语言的接收、秩序感的培养,独立性的发展、内在纪律等,都是必须透过不断的工作,重复练习,才能获得。我们透过预备的环境,提供孩子日常生活区、感官区、数学区、语文区、文化区的工作,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。但最重是要的是从日常生活教育出发,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。但最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教育出发,在抓、倒、舀等工作中,由上到下、从左到右的经验,一步骤接着一个步骤的工作态度,都能帮助孩子建立操作其他教具的能力,例如,感官区粉红立方体由大到小排列,棕色长方体由粗到细的排列,语言区的语言符号辨别,都是奠基于日常生活教育。

 

    艺术区的许多工作都仰赖日常生活教育的奠基。孩子需要许多肢体动作配合,才能完成一幅画,如果我们没有提供日常生活区的动作经验,孩子如何能握笔画画。音乐的节奏和节拍,来自日常生活教育的经验。自然科学区的观察、测量工作,也是来自日常生活教育的养成,例如,将水注入量杯时,需要具备观察止水线、控制水量的经验。

 

    即使是点心的使用,也蕴含着帮助孩子建构未来能力的基础。因此,透过日常生活教育的练习,才能引导孩子进入其他领域的学习。

 

从预备环境到正常化儿童

 

    在蒙特梭利教室里,为了满足子内在需求,我们预备了丰富的环境,其目的是促使孩子达到OCCI的发展:秩序感(Order)、手眼协调(Coordination)、专心(Concentration)、独立(Independence)。

 

    当孩子能达到上述四项发展,就逐渐形成正常化儿童,包括具备内在纪律、自发性的专注力、喜爱秩序、喜爱工作、喜欢安静、快乐与满足感等。身为老师,除了提供孩子丰富的学习环境,还必须注意日常生活教育的落实,以及和孩子互动等细则,这些都是为了提供孩子一个平和的学习环境,帮助孩子正常化。

 

跟随孩子

 

    为了满足孩子内在需求,我们预备了一个丰富的环境。那么谁是背后的支撑力量?这个人当然就是老师,就是在座的各位。孩子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。最后,我要和各位分享蒙特梭利博士说的话:跟随孩子的自然成长法则。唯有追随孩子,我们才能贡献自己,发挥专长,培育我们的孩子,让他们也具备自己的专长和特质。